曲径通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拍电影时为什么要打板?

[复制链接]

4917

主题

5879

帖子

3万

积分

GROAD

曲径通幽,安觅芳踪。

Rank: 6Rank: 6

积分
343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17: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场记板是在电影声音与画面分离录制的情况下,为了辅助后期剪辑进行「声画同步」,才被发明出来的。

早期的场记板,上边儿「打响」的那两个条块和下边的「信息板」是分开的,而且由两个不同的人来负责,后来为了方便单人操作,就被整合在了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传统的场记板,从顶部的两个条块到下部板身,都是木头材质。

现在的场记板,除了顶部条块依然是木质,板身大多由醒目的白色亚克力做成。

再高级一点儿的,还有可以和摄影机保持时码同步的电子场记板,这种场记板基本功能和传统场记板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多了一个 LED 屏幕,在打板时,会显示精确到帧且与摄影机同步的 SMPTE 标准时码,从而大大提高了后期声画对位的精准性和效率。

另外早期黑白电影时代场记板的顶端条块上是没有颜色的,或者只是黑白两种色块,到了彩色电影时代,为了方便后期人员对画面色彩的把握,才在顶部的那两个条块上加入了一组色块儿。



场记板上的信息一般会包括「片名」、「导演」、「摄影师」、「日期」、「卷号」、「场次」、「镜号」、「条次」等主要信息,但也会根据具体需要,由场记人员附加新的条目在上边,当然也可以改变一些条目。

比如多机位拍摄时,场记板上会标注出摄影机编号,像「A 机」、「B 机」等。

而且具体到全世界不同的地区,场记板的信息显示方式也会有不同细节调整。

例如美国的电影剧组,一般喜欢用这样的顺序来标注:「卷号、场号、镜号、条次」。

而且他们的镜号一般用字母来代替,而不是数字比如「Roll 1,Scene 24,C,Take 4」,它的意思就是现在拍摄的这个镜头,用的是「第一卷胶片或者存储卡,整部戏的第 24 场,C 镜,第 4 次拍摄」。

而欧洲剧组则是另外一种顺序:「总镜号、条次、摄影机编号」,这么看来,他们应该是不分场次的,整部片子的全部分镜头统一编号,拍到第几个,就写几号。

例如「Slate256,Take 3、A」就表示当前拍摄镜头为「整部戏的第 256 镜,第 3 次拍摄,A 摄影机」。



而中国剧组大多采用类似美国的标注方式,只是我们的镜号也用数字来标注了,比如「卷 1,场 24,镜 2,次 4」,读出来就是第 24 场,2 镜,4 次(卷号一般不读出来)。

场记板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也有很多,首先就是要保证它在摄影机画面里的可见性,最最起码,要保证顶部两个「打响」的条块在画面里(取经范围特别小的镜头,而且没带专用的小板),因为要「声」和「画」都要采集到,才能在后期实现「声画对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远远的离开摄影机,让场记板在拍摄画面中看起来很完整,但却很小。

你要把握好一定的距离,让场记板在正常使用的同时,尽量占据更多的画面,这样剪辑师肯定会感激不尽的,因为他很容易就能看清,场记板上所写的内容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焦距的镜头,这个打板的最佳距离是不同的,需要经验的积累。

打板的力度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打板时,你离话筒员收音麦克风很远,那你不仅要大声读板(报板),同样也要让打板的响声足够大,以便录音师能保证最佳收录效果。

而且一定记着,在保证场记板在摄影机画面内所占比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对着麦克风来读板,而不是傻傻地看着摄影机镜头。

另外当拍摄演员近景或者特写时,往往需要在演员的脸前打板,这时候千万注意要轻柔,不然打板发出的尖锐声响不仅会让录音师震耳欲聋,还很容易让演员出戏,反感。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某一个镜头,摄影师需要严格保证已经调整好的拍摄角度和对焦位置,你会发现已经没有给你打板的空间了,那这时就先拍摄,后打板。

这种打板方式叫「尾板」或者「倒板」,意思就是打在这条拍摄结束的时候的板,这种打法需要摄影师、录音师和打板员配合默契,信息沟通无误,不然往往有一方在导演喊 CUT 以后,条件反射一样顺手就关机停止拍摄了。

打「倒板」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告知摄影师和录音师,打的时候要让场记板顶部朝下,底部朝上,倒着拿和打响。倒板也会用在开拍时,没有拍到场记板或者漏拍、漏打的情况。



一般多机位拍摄的大制作,往往会一个机位专门有一个人来负责打板工作,这个人通常就是该机位的第二摄影助理(如开头《终结者》的剧照)。

但有时候如果没有这么多人,或者只有一个专门的打板员来负责多机位打板的时候,就经常会需要「多机一板」的技巧,就是多机位拍摄,但只用打一次板。

能满足两个摄影机位都能清晰准确地拍摄到场记板,这需要及其丰富的经验,但往往我们也会分开进行,每个机位打一次,但这就比较浪费时间了。

更常用的方法则是,在多个机位都能拍摄到的角度和位置,打一次板,然后再将板面信息,分别展示给参与拍摄的摄影机。

但有些拍摄,并不一定有准备场记板。比如小规模制作、纪录片、电视采访等等,这时候为了方便剪辑人员进行声画同步工作。

你可以在开机以后,在镜头前用两个手掌相击的方式,来替代打板工作,同时还要口头将场次镜次等信息报告出来。

另外,还有一些镜头,我们前期并不需要录音组进行同步收音,这些镜头后期可能会贴合其他专门制作的其他声音或者配音等。

这时候场记板依然要出现在画面里,但是不需要打响了,你要用一只手拿着板头,同时保证打响的那两个木条是张开一定角度的,这是给后期剪辑进行示意,意思是说这条镜头没有同期收声,你不用费事再去录音素材里翻找了。

场记板除了我们常见的大小以外,还有其他的型号,比如给大全景用的超大场记板,一般适用于打板员没法靠近摄影机,但又要保证场次镜号等信息被拍摄到的情况。还有特写专用的场记板,只有手掌那么大。



最后,在美国电影工业里,打板这件事一般是由专门的「打板员」来负责的,也或者像昨天提到的那样也可能是第二摄影助理的工作。

除此以外真正的「场记」工作,又有另外的专人负责,他会提前将下一个要拍的镜头场次镜号等信息告诉打板员(或二助),同时他也会负责每一个镜头更详细信息的记录,以及镜头拍摄顺序的计划和安排等。

而中国剧组常说的「场记」,通常是将上边的工作全部负责了。

之所以会这样,小编猜想可能和美国剧组打板工作主要由第二摄影助理来负责这件事有关系。

首先二助更了解摄影机,毕竟打板这件事经常要和摄影掌机进行沟通互动的;

再一点就是,第二摄影助理还要负责每一个镜头的摄影参数记录工作。

尤其是现在数码时代,后期特效合成占量很大的制作,更应该将每个镜头的角度,光圈,焦距,感光,帧率等信息记录仔细,也因此他们的「场记」就真的只剩下记录工作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曲径通幽 ( 琼ICP备11001422号-1|公安备案:46900502000207 )

GMT+8, 2024-5-18 16:40 , Processed in 0.0606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